微博
微博
投诉咨询
投诉咨询
微信
扫扫我吧
二维码
吃
住
行
游
购
娱
【简体中文】【English】【Japanese】【Korean 】
 
  西山首页 风光西山 玩转西山 西山月历 精彩活动 旅游资讯 公共平台 游客中心 达人推荐 网上订票
  当前位置:首页 > 达人推荐 > 跟着古人游西山
跟着古人游西山
创意线路
自助自驾攻略
 
西山名人传略——————景点与古人

在西山,至今还有四皓的许多遗迹。甪里先生隐居于甪里,甪里之名即由此而来,今尚有甪里先生读书处—甪庵遗址,村中有周姓大族,即甪里先生后人(周家上头自然村)。东园公隐居于凤凰山西南一里,即今东村,地名即因东园公而来。绮里季隐于绮里(属震星行政村),今石桥马迹犹存,相传为东园公的坐骑过桥时留下的痕迹,绮里旧有四皓祠。夏黄公隐于慈里万花谷(属震建行政村),其地曰黄公井,亦称黄公泉,其傍居民多姓夏,俗传即夏黄公后人。四皓隐居西山后不问世事,外面无人知其所终,整日乐于山水之间,今缥缈峰山腰有仙人台,相传即为四皓聚会奕棋之处。因当时四皓隐于西山之事不为外人所晓,故有关四皓在西山的墓葬,历代史志均无记载。
汉惠帝刘盈登基后,感四皓之恩,虽不知四皓下落,仍在商山脚下,丹江之滨,建四皓陵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以示敬仰,“四皓古陵冲北斗”为旧时“商州八景”之一,当地官吏为祭祀方便,亦建有四皓墓。甪里先生墓在陕西商县玉峰山下,东园公、绮里季、夏黄公的墓在陕西丹凤县商镇西的公路旁,今均已整修一新,对游人开放。隔丹江对面,便是四皓隐居地商山,有四皓庙,李白、白居易等均有诗作。

周隐遥
周隐遥,隋唐间人,字息元,西山神景观道士,西山甪里村人,自称为甪里先生的后代。其信徒则称他为太玄先生,汝南人。据《仙传拾遗》载,周隐遥学太阴炼形之术,死于崖窟中,六年后复活,十六年后又死,七年后复活,如此三次,共四十余年,此时隐遥已八十多岁,容貌若三十许人;隋炀帝招其至东都,隐遥不久即请求回乡;唐贞观年间,唐太宗招其至长安,让其在内宫居住,向他请教修习之道,隐遥对曰:“臣所修者,匹夫之事,功不及物;帝王一言之利,万国蒙福,得道之效,速于臣人,区区所学,非万乘所宜问也。”又请求得返山中。周隐遥曾在西山毛公坛得毛公(刘根)镇地符。唐元和十三年(818),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令狐楚撰《送周先生住山记》。

徐素行
字逊之,号恒斋,宋徽宗朝名宦,西山煦巷徐氏始祖。原籍浙江衢州,宋大观年间以八行举人入太学,赐进士,官至翰林院侍讲。后因上谏被斥,贬颍州。高宗金陵正位后,复原职。宋室南迁后因厌于时世,辞官。因爱太湖山水,遗嘱定葬于西山,其子遂定居于西山煦巷。夫人赵氏,宋宗室赵汝楠之次女,与夫同葬于可盘湾屏风坞。明代宋濂有《宋太史徐公家传》。


夏元富
夏元富,北宋元丰(1078—1085)间富商,西山慈里人。十六岁即外出经商,至三十八岁时已成巨富,遂回乡大建宅第。曾梦见凤凰集于莲花之上,天亮时其妻生下二子,起名为夏凤、夏莲。夏凤后改名为夏杲,拜忠翊大夫、捲簾使,墓在慈里徐胜坞。夏莲学佛于西山水月寺,法名道原,字玄禅,曾至御前说法讲经,得赐锦衲还乡,到东山翠峰寺接替明觉大师任住持。夏元富墓在西山仰洪湾。

王氏
王氏,宋靖康间人,西山消夏湾人,年七岁有奇才,作宫词七百首,传播四海。高宗南渡建都钱塘,闻其名,使纳为妃。王氏对使者曰:“二帝未还,敌邦未殓,便志晏乐,英主谅不出此。”使者去,即饰衣妆拜父母曰:“女死,大人无遗忧矣。”即入房阖户自尽,遗书于几上,曰以此復尔主。少顷,果有缇骑来,见已死,即以诗复命。高宗感泣,下诏赠之为贞烈夫人。(李玉中《稗聚》)



李弥大
字似矩,号无碍居士,南宋吴县人(西山植里),崇宁五年(1106)进士,先后曾任显谟阁直学士、朝散郎、户部尚书兼伺读等职。绍兴二年(1132),因阻吕颐浩视师,忤旨,出知平江府。李弥大任平江知府后不久(相传仅六日),即被沈舆求弹劾“谋问君罪”而夺职,遂退隐,在西山林屋洞前筑无碍庵、道隐园,其居室名为易老堂。后被起用,任静江知府、兵部尚书,但不久又被罢官,退归西山。李弥大为西山李氏迁山始祖。今林屋洞出口处有摩崖石刻《道隐园记》,是这年十一月十五日所刻。西山水月坞水月寺旁有无碍泉,是李弥大于这年七月九日至此饮泉作诗而名。《道隐园记》见“散文选”。



凤福清
凤福清(?—1176),名韬,字济,号福清,北方望族出身,原任北宋汴京马步军副统制。靖康元年,金兵大举犯汴梁,凤福清随童贯(一说随梁方平)出城御敌,兵败黎阳渡,被谪贬为甪头寨巡检,定居于西山石公山附近梧巷,为西山凤氏迁山祖。凤福清任西山甪头司巡检后,加强守备,巩固治安,为当时太湖地区的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元代史学家欧阳玄在《宋史》中为凤福清作了《凤韬传》,对他在巡检任上的功绩作了肯定的记述:“先是包山村落散布,无亭、郫、障、堡。韬则为循湖循崦置戍,五里而燧,十里而烽,每一燧发,诸方戍卒即执锋而至。又置战舟监十余艘巡湖中,东至松陵,西至梁溪,南至苕上,北至姑苏,昼夜更代。号令森严,隐然一重镇。故靖康、建炎之间,盗贼所在骚动,独震泽附近居民率安堵如平常。”“具区绛巾贼起,所至焚掠势张甚,山民惧,咸思远窜。景炎元年三月甲午,济率乡民击贼于长厍山而亡。”“韬闻高宗信任黄潜善、汪伯彦,屈志求安,以致李纲远窜,宗泽愤死,遂识召还无望,故定居于包山。”凤福清殉职后,安葬于石公山旁,其地因凤氏来居而名梧巷,今有凤姓大族,即凤福清后代。

郑清之
郑清之(1176—1251),字廉夫,西山甪里人,别号翠坡(据族谱及黄震撰神道碑文,《宋史》传为字德源、庆元之鄞人均误。翠坡之号,是承父郑昭先之号芳塘,依包山甪里故土地名为号)。其父郑昭先,字发志,号芳塘(即今甪里郑泾港古名),宋宁宗朝任右丞相、枢密使,封卫国公,谥号文节。郑清之是南宋中兴名臣。宋嘉定七年(1214),以监生举上春官,授国子学录、博士。经学、文学、治政才能特出,是有真才实学的相才。终生辅佐南宋在位最长(四十年)的理宗,形成南宋难得的“端平之治”中兴局面。郑清之一生业绩主要在:一、理宗(赵昀)为沂王时,清之以国子学录为王府教授,成为理宗亲信,同时亦为权相史弥远的主要助手。清之支持史弥远废太子竑,改立沂王赵昀继皇位,是为理宗。二、辅佐理宗形成南宋的“端平之治”局面。郑清之在端平元年(1234)支持中兴名将赵范、赵葵北上收复三京(开封、洛阳、商丘)。两赵七月起兵北伐夺回汴梁,后虽因粮草不继而退兵,但此举已极大振奋了南宋民心、军心。三、纳贤,启用大批人才。他的门生、著名史学家黄震称:“我公风仪萧散且清苦而坚,有雅量。喜怒弗辞色,历练老成。遇事刚果,亦不好立异以定策功。天下浩然所归重,公亦慨然以天下为已任。合收贤才,大有裨賛端平之治。”
郑清之以国子学录、王府教授起,官至太师衔,拜左丞相兼枢密使,封齐国公。淳祐十一年(1251)因病致仕,于十一月十二日故于临安,追封尚书令、魏郡王,谥号“忠定”。越四载,于理宗宝祐二年七月,归葬包山甪里东明山祖墓,并立长寿院一所。门生、史学家黄震撰写了《宋故太师齐国郑忠定公神道碑》。清之父郑昭先墓也在东明山,有祠,神道碑文为洪咨夔所撰。胞弟秘书郎郑浚之、堂弟参知政事郑性之墓也都在东明山。郑清之之子中书舍人郑士昌,壮年早卒,葬疃里郑公岭祖墓。郑士昌有五女,也葬在疃里,即著名的“五女坟”。郑清之《宋史》有传(列传一百七十三)。南宋贵族大批到西山定居,有许多就是受甪里郑氏(郑昭先、郑清之、郑性之等)的影响或指引。光绪郑氏宗谱将郑清之之前的世系表省略,使后人多误认为郑清之为甪里郑氏的南渡始祖,本次修志发现了康熙年间的郑氏族谱,纠正了郑氏渊源上的长期误识。



马国珍
马国珍(1188—1251),字钧石,西山林屋村人,朝廷赐号静逸处士。南宋理学家。师从理学大家陈淳,为朱熹二传弟子。“天质开朗,读书不屑寻章摘句而恃无方。自经史百氏以及天文地志,阴符遁甲之属靡不研究,悠然有求道之志”(俞琰评)。他深慕刚问世不久的程朱理学,宋乾道二年(1167),因闻福建之陈淳尽得朱熹真传,遂往龙溪受业于其门下,三年学成辞归,时在乾道中叶(1170年左右),马国珍在包山林屋里(今洞山下)开办林屋书院,聚徒讲学,阐扬理学,一遵“白鹿洞”书院条规。绍定元年(1228)率家从马城里迁定居于林屋里。南宋特别崇奉理学的理宗帝于绍定元年(1228)正月诏率天下山林理学名儒,当时已成理学名家的马国珍,即由平江知府林介征招赴临安。二月初,召见于集英殿,应对之下,极受理宗赞赏,但马国珍见朝政仍在权相史弥远专擅之中,贤奸倒置,不愿为官,乞放旧里。理宗知其去志不可夺,遂亲书玺书,准放归山林。玺书曰:“儒人马国珍,禀性刚明,持身雅正,读书学道,志操逸于古人。乐善安间简静,宜为君子不为禄仕,甘分山林。可赐号静逸处士。”处士拜命归洞庭故土,仍在林屋书院授徒讲学,倡明理学,影响日广。略迟于马国珍的同乡易学大家俞琰,赞其教育影响,“处士孜孜启迪,其教以主敬为根基,以穷理为先务,以尽性至命为归宿,至今吾山学者趋向纯正而不入岐途者,处士之力为多。”南宋淳祐十一年(1251)四月初六日卒于包山林屋里,享年六十四岁。历代史志多将马国珍误载为元代人,本次修志发现了马氏宗谱,才纠正了这一误传。



秦仪
秦仪(1229—1273),字元德,西山秦家堡人,宋代著名词人秦观(字少游)八世孙。年十九即中宋理宗淳祐七年张渊征榜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后尚理宗之女娥明公主,授驸马都尉及金书铁券。历授金紫光禄大夫、宝文阁直学士。故宅在西山秦家堡,四十岁后与娥明公主在西山居住。卒于宋度宗咸淳九年二月初三日,享年四十五岁。娥明公主(1229—1270)与驸马同岁,先卒于咸淳六年四月十七日,享年四十二岁。秦仪逝后朝廷赐祭、赐隧,与娥明公主合葬于缥缈峰南飞仙山麓祖墓旁。秦仪去世时,距南宋灭亡仅七年,知南宋王朝已无希望,预以“只许读书,不许求仕”告诫子孙勿仕元朝。子三,孝懋、孝光、孝义,均以驸马子荫授官职。今秦仪墓仍存,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


蒋腾芳
蒋腾芳(1232—1318),名棣,西山后埠人,号云峰,蒋堂九世孙,蒋氏迁梅梁里(后埠)的第二世。原为南宋将军,后应元朝之召,仕为义兵千户,诰授武德将军。七十岁后致仕归后埠故里,建“乌府”宅第及村中各巷门,建双井义井的井亭及铺村中青石板道路。这些公益设施至今仍留有遗迹,均建于元大德年间。寿至八十七岁,终于后埠乌府故宅,葬于后埠黄犊山麓。子二:辅、弼。史料据族谱及明天顺年间的《蒋氏里门碑记》。



俞琰
俞琰(1258—1314),字玉吾,号全阳子、林屋山人、石涧道人,宋末北方望族出身,后隐居西山甪里村小埠里,是宋元之际著名的隐士和道教学者,著名的《易》学家。以词赋见称,精于《周易》和丹道。宋亡后隐居西山著书,有《周易集说》、《易图纂要》、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、《释疑》、《易外别传》、《阴符经注》、《沁园春丹词注解》等。子仲温,孙贞木在明初出仕。生卒年据《辞海》、但据旧传寿至七十。



秦孝义
秦孝义(1260—1279),西山秦家堡人,秦仪第三子,平生倜傥有大节。以国戚随军从征,随诸王护驾南移。宋祥兴二年二月,宋军大败,孝义有大节,随宋朝末代皇帝赵昺在广东厓山一起投海,壮烈殉国,年仅二十。秦家堡为纪念孝义,遂将府名定为“詠烈堂”。



俞贞木
俞贞木(1331—1401),名桢,俞琰之孙,西山甪里村小埠里人。自少笃志学问,力近古人,已成年以学未成而不娶,负笈从浙江永嘉陈麟学《易》。元末兵起,居西山故里不出。明洪武初以荐授乐昌知县,后改都昌(在江西)知县。丧父辞官,后有亲族犯法,例不得为官。苏州郡守姚善器重俞贞木的学识为人,延为训子。后贞木被乡人诬陷书语有碍,逮捕至京,虽经辨白将归,但暴卒于京师,年七十一。俞贞木为人清苦敦行,居官务重礼化,是一个有才学的官吏。著作有《立庵集》等。



蔡升
蔡升(1408—1475),字景东,号西岩,西山东蔡人,明代文学家。博涉书史,尤工诗赋,为人规言矩行,以名教自任。精于地理,编《太湖志》,后与东山王鏊合编为《震泽编》,是第一部详实具体的太湖方志著作。工于书法,亦长于绘画,著有《西岩集》、《具区百咏》等。蔡升享年六十八,墓在消夏湾谷堆山。子五:濛、溟、淮、洋、滂。长子蔡濛,字时中,曾先后任兵部尚书、温州府同知,苏州府知府、辰州府知府、广西南宁府知府,蔡升因子贵而封中宁大夫。四子蔡洋,集《震泽编》续篇。幼子滂,生子蔡羽。

蔡羽
蔡羽(1471—1541),字九逵,号左虚子、林屋山人,明代文学家,吴门十才子之一,西山东蔡人,是古代吴中自学成材的著名人物之一,今苏州沧浪亭内五百名贤祠中有像。蔡羽自小丧父,由母亲吴氏教学书文,十二岁时就能操笔作文,有奇气,稍长以后,便把家里的书都读完了。后师从王鏊,工诗词,好古文,自负甚高,作文必先秦、两汉,别人说他的诗如唐代“诗鬼”李贺,他却说“吾诗求出魏晋上,今乃李贺耶?吾愧杀也!”于是更加发奋。亦精于《易经》。善书法,长于楷、行,以秃笔取劲,姿尽骨全,所书草书《书说》(现藏南京博物院),主要论述“用笔”之道,人称能“与欧阳(询)八法、(孙)过庭书谱并为不朽”。
蔡羽为文高超,不囿于八股文字,因此应试四十年不售,直至嘉靖十三年(1534)他六十四岁时才以贡生得选,授南京翰林院孔目。赴任三年后致仕回西山。卒于东蔡故居,享年七十一岁,葬于谷堆山祖墓,文征明作墓志铭。诗文极多,有《林屋集》、《南馆集》、《太薮外史》等。今原存于东蔡蔡羽祠的蔡九逵像赞碑(冠服像)仍存,赞其为“少孤能文,华而不靡,秩卑望隆,士林仰跂。”故居玄秀楼和西山草堂,名重于时。蔡羽在吴中弟子众多,其中有著名书法家王宠(号雅宜山人,精于小楷,书法与祝允明、文征明齐名)。



徐缙
徐缙(1482—1548),字子容,号崦西,俗呼“徐天官”,明代西山东河人。祖徐震,父徐潮,缙行八,自少“姿干瑰玮,警敏异常,生有异禀,天才出众”,幼即可日记数千言,出语惊人,闻名于乡里。当时东山宰相王鏊在朝,探亲回乡时至西山游玩,闻徐缙名,试以联偈,果才识出众。王鏊有长女,灵慧通经史,是位才女,择婿难,见徐缙后,遂以女许之。王鳌携徐缙至京师,悉心培植并委教于当时的经学大家靳贵,得其传。徐缙以留守戍籍补顺天府学生,于弘治十一年(1498)中举人,但旋因父丧回籍。后于弘治十八年中进士,选庶吉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历讲读、少詹事、吏部右侍郎,充经筵讲官,旋改吏部左侍郎摄尚书事。徐缙侍帝讲读精湛,明世宗(嘉靖)改容听受,至为信任,取先帝所制“和顺从容”四字赐之(此匾先悬于东河徐缙私邸,后一直悬于东河徐缙祠内,直至“文革”)。徐缙日益受嘉靖宠信,郊祭时以缙比勋辅以亚卿行之,甚至入则参帷幄,出则统百官。时朝政正处黑暗时期,奸佞横行,徐缙自此遭忌者侧目,结果遭排挤之灾。当时实行“诏许六部监生发廷臣奸弊”,太常寺卿彭泽使监生詹啓告徐缙行贿利已等罪,虽经都御史汪鋐、许讃等斥为诬告,徐缙在锦衣卫竟无法辨清,忌者欲夺职严办,但嘉靖不忘徐缙旧绩,诏复原官,许以致仕回乡,时在嘉靖八年(1529)。

发布时间:1/16/2014 5:25:11 PM 浏览次数:1143次
免责声明 | 网站地图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苏州金庭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@ 2013 - 2024 苏ICP备19050903号
旅游咨询:0512-66379880 访问统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