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读杜牧这首诗,总觉得清词句背后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蕴:回望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大多几经兴衰,几度浮沉,最终缓缓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之中,那些许冰凉的雨滴飘落在人们的脸上,一半是慌然,一半是无奈。
包山禅寺,隐身于西山梅益村的山坳中,三面青山环抱,坐北朝南,前有山溪淙淙,内有香烟缭绕,梵音袅袅。寺庙始建于南朝宋永初年间(420年),至今1500多年,梁朝逐渐扩大,定名“福愿寺”,规模宏丽,有“大丛林、庇千僧”之说。唐高宗李治赐名显庆禅寺,肃宗李亨又赐名包山禅寺。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),高僧山晓住持包山禅寺,先后建大殿、大悲阁、凝香塔院等,香火盛极一时,成为江南一大佛教圣地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山晓应皇帝之诏,进京为董鄂妃丧礼住持佛事,得御赐“敬佛”两字,成为寺中镇山之宝。
1927年,大休和尚应李根源之邀,入太湖住持包山寺,四年后,由其徒弟闻达住持。闻达精于书画,与苏州文人交往甚密,抗战期间,闻达不顾风险,帮助蒋吟秋先生将苏州图书馆珍本估计掩藏寺内。抗战胜利后,又完壁送还。
历代文人骚客皮日休、陆龟蒙、范成大以及近现代得田汉、程小青、范烟桥、周瘦鹃等皆纷至游历,留下无数诗文词赋,为这座千年古刹在晨钟暮鼓之外,增添了别样的意韵。
|